通信原理第十十三章知识小结

前言

第十三章知识点较少,将其与第十章合并,本知识小结只针对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课程《通信原理》进行总结,不保证满足所有读者需求

第十章:信源编码

10.1 引言

信源编码的作用十进行压缩编码和模数转换,进行数字化编码的技术主要有波形编码和参量编码,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波形编码,波形编码的三个步骤包括:抽样,量化和编码,不常用的方法是PCM,DPCM,\(\Delta M\)

10.2 模拟信号的抽样

10.2.1 低通模拟信号的抽样定理

最高频率小于\(f_H\)的模拟信号m(t)可由其等间隔的抽样值唯一确定,抽样间隔\(T_S\)或抽样速率\(f_S\)应满足:\(T_S\le\frac{1}{2f_H},f_s\ge 2f_H\)其中\(T_s,f_s\)分别被称为奈奎斯特间隔与奈奎斯特速率

10.2.2 带通模拟信号的抽样定理

设带通型模拟信号m(t)的频率范围限制在\(f_L\le f\le f_H,且f_L>B\),则最小抽样速率为\(f_s=2B(1+\frac{k}{n})\),其中\(B=f_H-f_L\),n为商\(f_H/B\)的整数部分,k为商\(f_H/B\)的小数部分

\(f_L=0\)时,\(f_s=2B=2f_H\)--低通抽样情况,\(f_L\)很大时,\(f_s\approx 2B\)

10.3 模拟脉冲调制

模拟脉冲调制主要可以分为PAM,PDM,PPM,分别变化脉冲高度,宽度,位置,本章主要讨论的是PAM,PAM可分为两种实际抽样,自然抽样的PAM和平顶抽样的PAM,自然抽样的特点是样值脉冲的幅度随原信号m(t)的幅度而变,平顶抽样的特点是每个样值脉冲的顶部是平坦的

10.4 模拟信号的量化

10.4.1 量化原理

量化原理可表述为用有限个量化电平表示无限个抽样值

10.4.2 均匀量化

均匀量化意味着等间隔的划分输入信号的取值域

量化器的性能指标中,信号量噪比\(S/N_q\)是重要的一个设计指标

量化噪声概率\(N_q=E[(m_k-m_q)^2]=\int_a^b(x-m_q)^2f(x)dx\)

信号\(m_k\)的平均功率\(S=E[(m_k)^2]=\int_a^bx^2f(x)dx\)

信号量噪比--信号功率与量化噪声功率之比\(\frac{S}{N_q}=\frac{E[m_k^2]}{E[(m_k-m_q)^2]}\)

输入信号均匀分布的最佳量化器是均匀量化器,其特点是\(N_q\)与信号统计特性无关,仅取决于\(\Delta\),其缺点体现在当信号小时,信号量噪比也小,往往达不到要求,相当于限制了输入信号的动态范围,在电话传输中需要信号量噪比较高,这意味着需要的编码位数多,导致编码信号的带宽增大,且编码设备复杂,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引入了下一节的非均匀量化

10.4.3 非均匀量化

设计思想:信号样值小,\(\Delta V\)也小,信号样值大,\(\Delta V\)也大;实现方法是对信号先压缩再进行均匀量化然后进行扩张,压缩的目的是提高小信号的量噪比

其实现均采用对数量化,实现方法是先压缩原始抽样值(非线性变换),再均匀量化,国际上用的两种对数压缩特性标准,\(\mu\)率和A率,本章主要讨论A率,二者间的区别是A压缩率采用的是13折线近似法,而\(\mu\)率采用的是15折线近似法

A压缩率的表达式为 \[y=\begin{cases} \frac{Ax}{1+lnA},0\le x\le \frac{1}{A}\\ \frac{1+lnAx}{1+lnA},\frac{1}{A}\le x \le 1 \end{cases}\] A用于决定压缩程度,A=1时无压缩效果,实用中A=87.6,用87.6的原因时使压缩曲线在原点附近斜率凑成16,使13折线逼近时,x的八个段落量化分界点近似于按2的幂次递减分割,有利于数字化

10.5 脉冲编码调制

10.5.1 PCM的基本原理

PCM系统原理框图如下 模拟信号数字化过程包括抽样、量化和编码

10.5.2 常用二进制码

  1. 自然二进码:一般的十进制正整数的二进制表示,特点是编码简单,译码可以逐比特独立进行
  2. 格雷二进码:相邻码字的距离恒为1
  3. 折叠二进码:由极性码(最高位)和幅度码组成,幅度码从零电平-大电平按自然码规则编码,当正负绝对值相同时,幅度吗相对于零电平呈现映像关系,或称折叠关系

码位的选择与安排关乎通信质量和设备复杂度,在A率13折线PCM编码中,共计\(2^8=256\)个量化极,需要将每个样值脉冲\(I_s\)编成8位二进制码,其编码规则如下,\(C_1-极性码,C_2C_3C_4-段落码,C_5C_6C_7C_8-段内码\),其中极性码表示样值的极性,正编"1",负编"0",段落码表示样值的幅度所处的段落,段内码表示16种可能状态对应代表各段内的16个量化级

起始电平和量化间隔用于确定样值所在的段落和量化级 \(\Delta = \frac{1}{2048}\) 段内码对应的权值关系如下

10.5.3 电话信号的编译码器

非线性码对应非均匀量化,只需要7位非线性编码,称为非线性/对数PCM编码,线性码对应均匀量化,需要11位线性编码,称为线性PCM编码

PCM信号的比特率和带宽:设模拟信号的最高频率为\(f_H\),抽样速率为\(f_S=2f_H\),二进制编码位数为N,则PCM信号的比特率\(R_b=f_s\cdot N=2f_H\cdot N\),传输带宽:若采用非归零矩形脉冲传输,谱零点带宽\(B=R_B=R_b=f_s\cdot N\)

10.5.4 PCM系统中噪声的影响

PCM系统中的噪声来源于两方面,一方面是量化噪声\(N_q\),一方面是加性噪声\(N_a\),两者产生机理不同,所以相互独立,性能指标方面,抗加性噪声性能可表述为 \[\frac{S_o}{N_a}=\frac{E[m^2(t)]}{E[n_a^2(t)]}=\frac{1}{4P_e}\] 抗量化噪声性能 \[\frac{S_o}{N_q}=\frac{E[m^2(t)]}{E[n_q^2(t)]}=M^2=2^{2N}=2^{2B/f_H}\] 总输出信噪比 \[\frac{S_o}{N_o}=\frac{E[m^2(t)]}{E[n_q^2(t)]+E[n_a^2(t)]}=\frac{2^{2N}}{1+4P_e2^{2N}}\\若N_a<<N_q,则\frac{S_o}{N_o}\approx 2^{2N},若N_a>>N_q,则\frac{S_o}{N_o}\approx\frac{1}{4P_e}\]

10.8 时分复用(TDM)

对于时分复用数字电话通信系统,ITU制定了两种准同步数字题型的建议,E体系和T体系,主要讨论E体系

第十三章:同步原理

13.1 概述

同步是数字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,是保证信息可靠、有序传输的前提和必要,同步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通信系统的质量

同步的类型可分为载波同步,码元同步,帧/群同步,网同步,其中载波同步负责在相干解调时,提供同频同相的本地载波(相干载波),码元同步负责在抽样判决,差分/编译码,PCM编译码时,提供时钟同步脉冲序列,帧/群同步负责在发端插入每帧起止标记,并从收信端检测并获取这一标记,以便对接受的数字序列正确分组

同步获取方法可分为外同步法(插入导频法)与自同步法(直接法),二者的区别可以直接通过是否发送导频来辨别

13.2 载波同步

作用:提供本地载波用于相干解调,要求:本地载波应与接受信号载波同频同相,方法有插入导频法和直接法

13.2.1 有辅助导频的载波提取

一般采用一个锁相环(PLL)来提取载波

13.2.2 无辅助导频的载波提取

一般解决思路是通过非线性变换,产生载波的谐波分量,然后提取分频得到载波同步信号

常用的解决方法可分为平方变换法和平方环法,同向正交环(costas环),再调制器

13.2.3 载波同步的性能

追求效率高,精度高,同步建立时间快,保持时间长

13.3 码元同步

作用是在数字图像的抽样判决,差分编译码,PCM编译码器中,提供所需的同步时钟序列,要求抽样判决时,接收端需提供码元同步(位定时)序列,应满足重复频率与接收码元速率相同,相位与最佳抽判时刻一致,方法也分为外同步法和自同步法

13.3.1 外同步法

就是在发送信号的频域进行插入同步信号,优点是设备较简单,缺点是需要占用一定的频带宽度和发送速率

13.3.2 自同步法

  1. 开环码元同步法:将解调后的基带接受码元先进行某种非线性变换,窄带滤波,从而移除码元速率的频率分量,采用的方案一般为延迟相乘法和微分整流法
  2. 闭环码元同步法:将接受信号与本地产生的码元定时信号相比较,使本地产生的定时信号和接收码元波形的转变点保存同步,方案是超前/滞后门同步器

13.4 群同步

作用是在码元同步的基础上,识别每个数字信息群的起止时刻

一般采用的方法有集中插入法与分散插入法

参考资料

  1. 《通信原理》(第七版):樊昌信,曹丽娜
  2. 老师课件